从1978年的年产14.9万辆,到2007年年产888万辆,今年有望冲击1000万辆大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变化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站在千万辆制造大国的历史关口,回眸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我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在迈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在日前举办的2008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这一点已成为各方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共识。
(一)
“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2000年达到200万辆,产量从100万辆到200万辆用了8年左右的时间,从200万辆到300万辆用了2年,从300万辆到400万辆只用了一年的时间,2007年则突破了800万辆。”在本届论坛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向大家引用了这些熟悉而又令人激动的数字。
一连串年产量“百万级”的跨越,既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我国汽车产业从小到大,确立制造大国地位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30年。汽车产量从1978年的不到15万辆,到今年的接近1000万辆,30年间,汽车产量增长了60多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978年我国汽车市场份额只占世界的3.5‰,2000年占世界份额的3.5%。今年如果产量达到1000万辆,将占到世界汽车市场份额的1/7。”
据张小虞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78年—1994年,是我国汽车产业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当时汽车产业结构“散、乱、差”,产品结构缺重少轻,轿车几乎是空白。通过不断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其中轿车达到25万辆。
1994年—2000年,随着1994年汽车产业政策的颁布,汽车产业发展进入竞争有序阶段。当时主要的背景是,如何抓住入世的有利时机,调整汽车产业结构,提高行业竞争力。通过大量引入国外技术和资金,汽车产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发展,2000年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其中轿车60万辆,
从2000年至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我国汽车工业以轿车为主,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不仅产量保持了连续8年的快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速都在20%以上,而且提前3年实现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年产汽车850万辆的目标,同时也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第三大汽车制造国。
(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汽车产业不仅有量上的变化,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方面更有质的提高。
在本届论坛上,主办方还举办了以“纪念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30年”为主线的成就展。走进展馆,仿佛走进一条时光长廊,实物和图片向人们再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上海大众生产的第一辆桑塔纳轿车。
“引进一个车型、改造一个行业”,曾是人们对桑塔纳轿车历史意义的总结。通过不断的改革开放和产品结构调整,如今,我国每年都有数百款新车型推向市场,轿车、载货车、MPV、SUV各式产品层出不穷,我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轿车几乎是空白”早已成为历史。
产业结构调整更令我国汽车产业筋骨强壮。据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介绍,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不断渗透、融合,汽车产业的服务贸易时代已经来临。现在,在产业链的上下游零配件和服务贸易领域,附加值正在不断提升。如今,汽车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上汽集团主营业务之一,服务业板块成为投入少、成长快、产出高的业务,利润率远远高于制造业,仅汽车金融服务的利润就已经占到上汽集团利润的30%。
从装配制造到经营产业链,从资产运营到资本运营,从单一的卖产品到经营品牌,正如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所言,持续的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做大做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汽车产品大规模出口是一个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汽车出口年均增长达到94%。据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周世杰介绍,1978年我国出口汽车数量仅为1004辆,2007年汽车整车出口已经超过60万辆。“汽车出口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实现汽车生产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他说,“虽然今年我国汽车出口增速将出现较大回落,但我国汽车产品仍然具有比较强的价格优势和竞争力,预计全年出口增速将在20%左右,全年出口量有望超过70万辆。”
(三)
2006年1月15日,当一汽和丰田在长春联手推出国内首款混合动力轿车“普锐斯”时,新能源汽车尚是新鲜事物。如今,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已不再陌生。
据了解,在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市共投入了近600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大部分是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车,这些车为奥运会期间的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北京街头,奇瑞品牌的混合动力出租车也已投入运营。
新能源汽车曾被视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在本届论坛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目前,我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将是我国最终实现从汽车制造业大国向产业强国转变的一次重要机遇。
据了解,在过去十年里,由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国家“863”及国家其他科技计划中,就包括开发出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而我国汽车产业要想“由大到强”,新能源汽车无疑让人们看到了潜力和希望。
据万钢介绍,在“十一五”以及下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持续的技术提高。进一步加大汽车电子、高效内燃机等传统技术的研究,特别是汽车轻量化设计方面的研究。二是组织实施国家与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三是将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扶持和激励的政策。四是组织建立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建立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学研用的有效连接,整合全国优势资源,重点突破关键瓶颈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总体研发体系,将会更快地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从而提升我国整个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