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知识产权发展走过了从被动到主动、从模仿到创造的战略转型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从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而知识产权在其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12月10日召开了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发展研讨会,并发布《入世十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回顾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了装备工业2030年要力争实现步入世界第一阵营的战略发展目标。
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对《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要从制造大国成长为制造强国,关键是要大幅提升创新能力,而知识产权是衡量这个能力的重要指标。
装备升级战略先行
《报告》显示,入世十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市场占有率、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产业链的覆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装备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总量保持稳步增长。然而,在数量增长较快的同时,质量却未同步提升,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不多,装备制造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军。
从国内外同行知名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华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情况对比看:电力设备中,沈变、哈电、ABB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是22、75、1919,授权数分别是9、28、685。机床工业中,大连机床、发那科、马扎克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是40、641、84,授权数分别是4、232、47。可见,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竞争中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知识产权为利器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装备工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军表示,从目前来看,全球市场竞争已经更多地从产品竞争、市场竞争转化到知识产权竞争,从一般性贸易摩擦转变为核心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竞争与摩擦。对此,我国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并出台了相应规划。但从整个行业来说,尚未形成有效的战略安排。
如何实现装备工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转型,备受业界关注。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提出了“普及、升级、拓展”三方面的工作建议。
蔡惟慈表示,近两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行业企业的关注,企业正在加快“补课”。其中,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小企业比大企业在这方面的敏感度高一点。他认为,在机械行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中,首要任务是普及知识产权工作,加强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与重视,特别是明确其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从全行业来讲,近两年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申请出现了爆发态势,但质量并不高,很大部分体现在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方面,有急功近利的“凑数”之嫌。要改变现有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质量不佳的局面,就要由量的提升转变为量、质同步提升,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升级工作。
蔡惟慈认为,要实现有效的拓展工作,中国机械工业、装备制造业就要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机会,转变知识产权领域相对落后的面貌。这既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需要,更是行业自身尽快改变知识产权相对落后状况的需要。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