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以来主要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5年。我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契机,全力实施“兴机富民”战略。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大力宣传、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着重培育发展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全面提升农机化作业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2006年以来,我局农机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农机推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农机综合信息报道先进单位、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全县机关绩效考核先进单位、全县减负工作先进单位、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县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其中2008年我局被省农机局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1月被列为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县;目前,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推动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1、农机装备总量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机械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发展态势良好。截止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机具3.85万余台套,农机总动力达29.3万千瓦。其中2010年新增各类机具6800余台套,农机总动力达29万千瓦,比“十五”末即2005年新增动力8.2万千瓦,增幅为17.6%。
2、农机作业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十一五”末即2010年底全县完成机耕面积38.5万亩,机电排灌面积27.65万亩,机械化收割面积18.7万亩,动力机插面积0.5万亩;比“十五”末2005年同比增长65.2%,67.8%,88.3%,100%;有的农机大户基本实现了水稻机耕、机插、机收全程机械化,水稻收割作业服务由外地输入转为本地输出,其中2010年本地机手到外地跨区收割面积达到4.5万亩,全县农机经营服务性收入达到1.7亿元,创“十一五”历史最高点,对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3、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十一五”期间,我局以贯彻农机法律法规为主线,以平安农机创建为载体,以农机安全生产为目标,以提高农机“三率”、强化农机安全监督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了农机行政执法力度,紧抓“春耕、双抢、秋收”等农时季节即农机销售、维修、使用高峰期,实施开展农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和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不法行为;积极组织农机执法人员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地头查处农机违规违章行为,确保“十一五”期间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2010年,全县机车上户率达79.5%、年检率达71.3%、办证率达80%以上,居全市前列;农机安全生产各项指数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实了农时作业安全事故为“0”的目标。
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成效显著。2006年我县正式列为省级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县,2007年至今为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县。多年来,我局严格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以“调结构、促发展”为目标,严格操作,精心实施。截止目前全县共落实中央及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200余万元,补贴各类新式农机具达1.2万台,带动农民直接投入购机资金达4780余万元。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水稻机插、机收等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应用,不仅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水稻生产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收获持续时间长等难题,还有效缓解了乡村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5、农机服务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一是以农机大户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机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农机增效显著。预计到2011年末全县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将突破2亿元,比2005年的0.8亿元增加了1.2亿元,年平均递增16.3%;二是以农机合作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农机经营服务摸式正逐步完善。自2006年截止目前全县农机大户已经发展到48家,初步形成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6家,有效拓宽了全县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服务能力。三是农机跨区作业由盲目流动向合同约定方向转变,由只提供收获服务向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在提高农机利用率的同时,也使广大农民在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上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实现了农机服务向优质、高效的方式转变。
6、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成效显著。过去的五年,我局立足于农业发展实际需求,以发展地方特色农机为突破。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逐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农机推广工作的新路子。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局抢抓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机遇,重点推广了水稻机插、机收等机械化技术及相关机具,截止目前我局累计推广各类新式农机具达1.2万余台套,其中大、中、小型拖拉机达2600余台、耕整机3868台、水稻收获机176 台、插秧机66台、田园管理机械达2296台,培训各类农机实用技术及农机操作、驾驶人员达2460余人,破解了制约我县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已在全县逐步普及推广应用,加快了乡村农民向其他产业转移的速度,推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十二五”主要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局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农机法律、法规为抓手,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目标,继续实施“兴机富民”战略,全面落实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以提升水稻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突破点,以培育壮大农机服务组织和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为主攻方向,以农机项目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支撑点,加强指导服务,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机化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力争在农机管理规范化建设,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5%,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安全监督、农机技术推广与应用实现新的跨越,为农业的现代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县农机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技术培训、农机维修、质量监管、作业服务管理、行政监督基本规范完善。实现重要作物、重点机具和主要农机化技术基本覆盖和配套,到“十二五”末,基本技术指标达到以下标准要求。
1、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8.5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3200余台,水稻收割机达300余台套,插秧机突破140台,先进适用、低碳环保的农业机械普遍应用,基本满足我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需求。
2、加快重点乡镇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机农艺相融合。在附城、三星、大坪、井坡、土桥、热水、田庄等乡镇重点推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力争十二五期间水稻机插率达到25%,机收率达75%以上,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面积达8万亩以上,保护性耕作机械化达0.9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1万亩,以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3、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十二五”期间发展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60个农机科技示范户,培养500名农机致富新能手,通过他们带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
4、抓好农机化宣传工作。认真做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宣传工作,贯彻《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履行农机化管理各项工作的职责,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强化农机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和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维修、退货、换货的监督工作。“十二五”期间,以创建“平安农机、和谐农机”为载体,营造农机安全监管氛围。
(三)工作措施
1、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农机装备结构。结合全县农业生产特点、借助政策杠杆,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购置和使用先进、适用、低碳、节能、环保的大型农业机械,使大型机械与小型机械之间、粮食作物机械与经济作物机械之间、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之间建立起一个合理比例,实现科学发展。
2、加快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农民合作经营,共同使用农业机械。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机大户,在农机拥有量集中区域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机个体服务向专业协会服务发展,着力提升农机综合服务能力;努力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业,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服务体制,指导农机跨区作业,提高组织合理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农机管理部门的服务能力,完善多种服务举措,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机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3、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事故、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原则、以提高农机“三率”水平、维护农机经营及农机维修市场秩序为目标,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
4、加大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力度。遵循“引进、试验、示范、安全、先进、适宜、高效、节能”的原则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建设综合性的农机化新技术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普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5、加强农机管理规范化建设。农机安全监督、农机质量监督、农机技术人员培训、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推广、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都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规范和创新,建立一支高效能、高素质的农机队伍,鼓励和支持各级农机管理人员在农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创新和发展。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