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沁水县农机局抽调专人,对加丰、郑庄、端氏等乡镇实施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村的小麦收获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经实地测产,与对照田相比,小麦普遍增产在15%以上。
在加丰镇尉迟村,农机站长焦存会反映说:“我们这里的种植方式是小麦玉米一年两作,路边这300多亩地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有3年了。去冬今春干旱严重,上冻前我们虽然少浇了一次地,但在大旱之年仍然不减产,保守说亩产也在250—300公斤。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多亏了采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了多项环节,亩可省工2—3个,省时30%。今年县农机局要求小麦联合收割机都配有切碎器,秸秆全部粉碎还田,这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也确保了玉米旋耕播种作业的顺利进行。”
在郑庄镇杨圪坨村,机手杨三军正驾驶机车在村民杨培龙的地中收割小麦。据杨培龙讲,今年他家亩产小麦在250公斤以上,虽比往年有所减少,但在大旱天气的影响之下已属丰收了。他说,这是按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求作业的结果。据了解,他周边地块进行了保护性耕作的小麦亩均产量均在200—250公斤,未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小麦普遍减产严重,亩均只有150公斤左右。
端氏镇马寨村已将3亩小麦收割完毕的村民张春林喜不自禁地说:“多亏了去年按保护性耕作让秸秆还了田,大旱之年我种的小麦既没有生霉,籽粒又饱满,产量仍在750公斤以上。我是个党员,实施保护性耕作这个头我一定要带下去,让更多的群众享受这种大旱之年不减产、雨顺之年更丰收的先进技术。”
郑庄庙坡村村支书原军轮正在指挥作业机车收割自家的小麦,他说:“我们这里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多年了,农民都认可这项技术。今年大灾之后小麦也没减产,现在即使不说农民也抢着用机械播种。”
据对加丰、郑庄、端氏、龙港4个乡镇10个示范村的调查,保护性耕作小麦平均亩穗数在35万,穗粒数37个,平均亩产在200公斤,较传统耕作亩增产52.5公斤,增产幅度达15%,全县实施保护性耕作小麦总计可增产96万公斤。能取得这么好的成效,得益于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了项目实施范围,采取了多项惠农补贴措施;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极大地保护了墒情,提高了抗旱能力;采用免耕少耕播种技术,减少了对土壤耕作层的破坏,大大提高了土壤自然肥力;通过春季机械耙耱、镇压,增强了抗旱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广机械收获秸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一条龙作业,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作业成本。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