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起重机抢滩市场
伴随中国大型石化项目、风力发电、火电、核电等能源行业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吊装工程正朝着大型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大吨位起重机凭借其吊装能力大、工艺简单、工期短等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这些建设项目中的新贵,倍受青睐。
我们知道,特雷克斯-德马格、利勃海尔、马尼托瓦克是国际起重机的三大生产巨头,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产品性能,不但引领着世界工程起重机的发展潮流,更是在中国中大吨位工程起重机领域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与此同时,以徐重、中联重科、三一和抚挖为代表的国产工程起重机生产企业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巨大利润的双重诱惑下,也纷纷开始进军中大吨位工程起重机市场,特别是在大型履带起重机的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国产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市场捷报频传:2006年,上海三一科技自主研发的SCC4000(400t)率先下线,宣告中国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完全依靠进口的时代结束。紧接着,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QUY600(600t)履带式起重机的问世更是让业内为之振奋。2007年,抚挖QUY350(350t)、徐重QUY450(450t)履带吊的诞生填补了国内履带式起重机产品型谱的空白。2008年初,上海三一科技自主研发SCC9000(900t)的诞生,打破了日本制造的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在亚洲的垄断地位,向世人展示出目前亚洲最大吨位起重机的风采。
“供不应求”现象凸显
尽管大型工程起重机都身价不菲,且国内大型工程起重机行业不断有新的企业涌入,已是一派硝烟滚滚、群雄逐鹿的壮观景象,但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却似乎远远赶不上需求量的扩张,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自始至终存在,中大吨位工程起重机供货时间过长在业内早已是普遍现象,且这种现象不只是出现在中国。
同时,对于占据了中国大部分起重机市场的外资品牌来说,由于产能及配套件供应的限制,很多制造商订单的交货期早已到2009年甚至2010年。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基础工业尚不成熟,用于制造大型起重机的高强度钢材、液压件等都需要进口。虽然中国企业在生产加工方面有一定的空间,但由于缺乏丰富的技术储备且基础件供货周期长等客观原因(目前某些大吨位的履带式起重机的液压件的供货期也已到2009年或更长的时间),大吨位工程起重机供需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以三一为例,SCC6300刚刚下线就已经被订购7台,SCC9000问世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取得了3台订单。就此现象,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起重机分会秘书长沈永明女士也深有感触,目前国内工程起重机市场需求量旺盛,产品供不应求现象从2007年开始显现,至2008年上半年仍没有弱化的态势。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