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与戴姆勒签定合作意向书,计划共同组建合作公司,如果此项目得到有关部门批准,我国中外合资的重卡企业将出现新的合资模式。
过去外方只对组装洋品牌重卡感兴趣,后来出现了中外重卡品牌共同运作的合资企业,福田与戴姆勒将要组建的合资公司,只生产中方的欧曼品牌重卡。
上汽依维柯红岩一位分析人士说,中外重卡合资企业的这条轨迹表明,我国自主品牌企业的话语权在增强,外方在合资谈判中曾经坚持的立场出现明显变化。
合资企业只认洋品牌
外方态度强硬
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重卡企业是东风日产柴汽车有限公司。在双方谈判组建这家企业时,东风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太好,技术水平也较低,迫切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改变自身处境,取得竞争优势。当时,中国重卡市场规模也比较小。数据显示,1993年,全国重卡销量仅为3万多辆,而且多数是准重卡。在外方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东风在合资谈判中筹码不多。双方谈判的结果是,合资公司只生产UD(日产柴)品牌重卡。由于产品价格与用户接受能力相距甚远,东风日产柴组建10年之后,产销量仍然很低。
与东风有相似经历的还有一汽集团和中国重汽。在一汽与奔驰的谈判过程中,外方希望借一汽的力量发展奔驰品牌,要一汽放弃解放品牌,谈判最终无果而终。
中国重汽与沃尔沃合资谈判的时间长达9年。2000年,中国重汽重组时没有一项专利,企业也没有技术优势,沃尔沃却在谈判时拿出了1米多长的知识产权清单。最终,双方组建的华沃公司只生产沃尔沃品牌重卡。
这一阶段,外方商用车巨头在合资谈判时表现出的姿态相当强硬。
洋品牌遇挫折
双品牌携手打江山
实践证明,合资企业单靠洋品牌运作难以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无论是东风日产柴还是华沃,销量与销售目标都相去甚远。山东汽车工业集团副总裁兼总工程师谭秀卿对记者说,中国消费者目前难以承受洋品牌重卡过高的价格,是合资失败的重要原因。
合资重卡企业在中国市场难以为继的时候,中国重卡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2007年,国内重卡销量达到48.75万辆,市场规模与十几年前相比大大扩张,以解放、东风、中国重汽、陕汽、福田、红岩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成为重卡市场的中坚力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说:“我国商用车拥有广阔的市场,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了市场。”
谭秀卿认为,合资企业的失败以及市场形势的变化,促使外方企业改变战略。尽管谈判存在很大难度,但上汽、依维柯、重庆红岩很快达成共识,三方在2007年成立合资公司,实行双品牌运作,依维柯和红岩两个品牌同时存在,同时,合资企业还将利用依维柯的技术改造红岩产品。2008北京车展上亮相的依维柯STRALIS重卡、新一代红岩PowerTech重卡和红岩Tampa/T霸重卡同场亮相,表明双品牌合作的模式获得初步成功。上汽依维柯红岩一位人士说,双品牌同时存在,这是外方立场明显的变化。
无独有偶,2007年“广汽日野汽车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据内部人士透露,该合资企业也将采取中外双品牌运作的模式。
合资重卡企业使用中方品牌
史无前例
福田新闻发言人赵景光说,福田与戴姆勒的合作模式,对以往中外合资重卡企业的合资模式“具有颠覆性”,必须抛开中外合资的定式思维去看福田和戴姆勒的合资。在长达5年的谈判过程中,福田汽车与日俱增的实力提高了话语权,有利于合资公司保留且单独使用欧曼品牌。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卡车市场迅猛发展,使外国卡车巨头愿意借助中国本土企业的力量参与竞争,并分享中国卡车市场带来的利益。外国卡车企业合资立场的变化,凸显本土卡车企业实力在增长,中方单品牌运作的模式,将为今后中外重卡企业合资提供参考。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