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东佳纺机(集团)有限公司在近50年的经营中,曾多次易名,二次改制,从过去的集体经济体制转变为现在的民营经济体制。2003年的二次改制使东佳彻底摆脱了不合理体制的束缚,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理顺股权结构,为今后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东佳的多次变更中,唯独始终坚持下来的是自主创新的企业风格。多年来,东佳集团先后自主研制开发了5个系列、60多个品种的纺织机械产品,其中有26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项技术被认定为国家专利,16种产品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东佳”牌梳毛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主导产品梳棉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并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激励培养“土生”专家
许多人可能想不到,在这些技术成果的背后,是企业自己培养出的一群“土生土长”的技术专家。东佳集团共有85名技术人员,他们中最高学历的仅是大学本科,其中不乏高中毕业的老职工。但就是凭借这样的学历,今天仍成长出3名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的专家。
1982年高中毕业直接进入东佳集团工作的张志刚,当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个企业的总工程师。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张志刚深有感触:“那个年代正是人才紧缺的时候,企业要发展,只能靠自己培养,所以刚进厂半年多,我就在厂里的安排下到山东纺织工学院进修。”而企业内像张志刚这种情况的并不在少数,公司非常重视科技人员的培养,鼓励大家自学成才,每年还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科技人员到高等院校脱产培训,先后有20多人参加了学位教育,48人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
近几年来,企业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和提高科研人员素质等方式,激发了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东佳集团实行项目工程师从设计研制直至投放市场的“一条龙”承包制度,许多年轻的技术人员纷纷担纲一些重大产品设计项目,并取得了突出成果。2005年,一名普通设计人员主动承担了鄂尔多斯集团的羊绒生产线设计项目,他大胆构思,对联合式羊绒分梳设备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大大降低了原绒在梳理过程中的损失率,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国内几家著名羊绒生产企业当年与企业定货额超过1000万元。
利用社会资源转化成果
在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技术优势的同时,东佳集团特别注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通过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近年来,企业先后与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大学、西安工程学院等十几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聘请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企业技术顾问,与国内100多名纺织行业的知名专家签订了长期技术服务合同,为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提供了持续而可靠的智力保障。
此外,东佳还注重技术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首先,加强中试基地建设,成立实验工厂,对所有新产品进行中试,获得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缩短产品反馈周期;其次,让设计人员直接参与业务谈判,使设计理念更加贴近用户,贴近市场;第三,让技术人员参与用户服务,在服务中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和用户意见,及时改进产品设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FB219型特种纤维梳理机,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推向市场,当年销售近200台,新增销售收入2000万元。
企业开发出的FN系列组合式粗纺梳理机和FB系列精纺梳理机,都是在吸收国际领先技术的基础上自主设计的。梳棉机是整个棉纺工艺流程的“心脏”。东佳集团在传统的A186系列梳棉机基础上,先后研发出FA204C、FA204K、FA208等一系列新型梳棉机,大量采用人机对话,光、机、电一体化,现场总线控制等国际最先进的技术,使产品达到了高速、高产、高附加值、低消耗的技术要求,替代了进口设备。
正是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的有机结合,使东佳公司有效避免了近年来行业低水平重复和价格恶性竞争,走出了一条内涵式、集约型发展道路。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