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本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将近30%的大豆和将近40%的棉花依靠进口)。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长期面临严峻挑战。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发展现代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则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
(2)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推动农业机械的发展,国家制定和出台了许多政策。2004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同时,国家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0亿元,实施范围也扩大到2,600多个县,覆盖了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2009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大幅增加到130亿元。同时,国家实行农机减免税长效政策,对农机制造业实行倾斜的税收政策,增值税由17%调整为13%;国家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也将发展农业机械作为重点振兴的十六个领域之一。
(3)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我国农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同比增长8.0%。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和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阶段,成为农机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4)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将加大对农机产品的需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使用机械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2005年我国第二产业劳动力结构中,农民工比例已高达57.6%,在第三产业中农民工的比例也高达52%。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主力军。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开始出现结构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短缺。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人员老龄化、低文化特征明显。在我国农村人口中,小于35岁的青壮劳力60%~80%已进城务工或自行经商创业,形成精兵强将去创业,年轻力壮去打工,老弱妇孺搞农业的局面。农业用工成本大幅攀升,农民利用机器替代人、畜力、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需求日趋强烈,成为农机化发展的内生源动力,未来各类农机作业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