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给矿产行业造成冲击,必和必拓最终放弃对力拓的收购,河南中信重工却成功拿下前者在华机械设备采购的第一单,绕过国际经销商直接向这家世界矿业巨头提供了一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洗矿设备。
中信重工的成功之道在于它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稀缺性。目前,中国大批装备公司借国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之机,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国际市场上稀缺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成功。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沁新说:“当前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突出技术发展趋势是极端制造,一方面是向超微超精发展,另一方面是向超大超重发展,大型铸锻件的生产供应将是全球性极为稀缺的战略资源。”
截至
在最近三个月国内经济出现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信重工果断出击,连续启动4个技术改造项目,涉及投资20多亿元。本月18日,由中信重工与德国威普克液压公司联合制造的一台18500吨自由锻油压机开始安装,它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自由锻油压机,整机重达4000吨,一旦明年4月成功试车并投产,企业将拥有锻造400吨以上锻件的能力。届时,国内电力、石化、冶金等领域大型铸锻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将有望得到缓解。
任沁新说:“越是在经济困难时期,越是要利用当前的低成本优势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全球稀缺的生产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有机会把握市场复苏的先机。”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10-15年是中国推进工业化的关键时期,电力、石化、冶金、船舶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大型铸件孕育了巨大的需求。
按照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近两年已经或即将开工建设的二代改进型和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在20台以上。粗略估计,平均每开工建设10台核电机组,大型铸锻件市场就在30亿元以上。
此外,国家在15年内新增近400台大型水电机组的水电发展计划与新建和改造20多个千万吨级大型炼油厂的计划也会极大刺激大型铸锻件的需求。
利用技术创新打造全球稀缺的生产能力也是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长盛不衰的利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一重与德国(来源:互联网)